“啤酒”名稱在中國的演化過程
發布時間:
2017-06-02
啤酒從19世紀末輸入中國以來,經歷了從“beer”、“皮酒”、“脾酒”到“啤酒”的演變。
1900年,俄國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在哈爾濱開辦了我國第一家啤酒廠,那時還沒有“啤”字。啤酒一詞英文為“beer”,后為了銷售的便利,市民以及商家便把英文的“beer”音譯為“皮酒”。在廣州首家國際性啤酒博物館里,可以看見一幅清末的啤酒廣告畫,畫上是幾個穿著古代裝束的男性正在暢飲啤酒,畫的上方寫著“萬字皮酒”。另外,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《20年目睹之怪現狀》中也寫到:“我便拿了一個外國人吃皮酒的玻璃杯出來。”
啤酒名稱變化
大概是“啤酒”有養肝益脾之功效,“皮酒”一度又被稱為“脾酒”,表示常喝“脾酒”可以養肝益脾。后來,人們認為“皮”和“脾”字都不太妥,因為啤酒乃用口飲用,于是按照我國古代造字法中的形聲字,以口為形旁、卑為聲旁創造出了一個嶄新的“啤”字。據考證,“啤”字最早是青島人發明的,時間大概在1910至1915年左右。1922年2月15日出版的《青島概要》中,開始用“啤酒”一詞,之后逐漸在國內流傳使用。
“啤酒”一詞誕生后,更多的國民開始接受這個外來酒種。但是,中國的啤酒業發展十分緩慢,當時生產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中﹐生產原料麥芽和酒花都依靠進口,到1949年,我國只有七八家啤酒廠,啤酒年產量只有7000千升。而到1988年年底,全國啤酒廠家達到813個,總產量達662.77萬千升,僅次于美國、德國。在有的省份,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啤酒廠。現如今,全國的大大小小啤酒廠倒閉的倒閉,收購的收購,合并的合并,從而造就了現在國內啤酒的幾大知名巨頭。
隨著精釀啤酒 craft beer的引入,以小規模傳統手工釀造方式釀造的啤酒開始出現在國人的視線中,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無法理解精釀啤酒和普通啤酒到底有什么區別,這是因為近些年來工業啤酒的壟斷,固化了人們對啤酒的印象。我們通常會把啤酒分成“精釀啤酒”和“工業啤酒”以示區別,正是這個原因,有人提出了把精釀啤酒重新定義為一個分類。隨著時間的發展,人們逐漸認識了精釀啤酒,會不會再出現一次啤酒名稱的變革呢?比如把工業啤酒統稱為“啤酒”,而把精釀啤酒統稱為“啤兒”“啤爾”......當然,這是后話了。
相關新聞

關注我們


友情鏈接/ LINKS:
黑ICP備16002132號-1 黑公網安備 23010202010265號